有些时候出于降低接地成本的目的,为了更好地降低接地电阻,日本人发明了“降阻剂”。即在接地体上包裹导电水泥等导电的混凝土,从而增加接地体散流面,进一步降低接地电阻。使用降阻剂是效率极为低下的降阻措施,而且一般都会腐蚀接地体,大大缩短接地体的寿命,弊远大于利,目前已经被日本主流所抛弃。美国人更干脆,为了防止不法商家使坏,直接在IEEE接地标准(世界权威的接地标准)规定,不得在变电站等接地措施中考虑降阻剂的降阻效果。然而,让人痛心的是,被日本和美国抛弃的“降阻剂”却一直没有退出中国市场。
日常生活中,降阻剂也增加了人们使用热水器等大功率用电器的触电风险。如果接地体失效,此时用来淋浴的热水器一旦出现了故障导致漏电(一般新买的不会,但是,时间久了则很难避免,而且也很难检测),而洗澡时又没记得关闭电源,那么,洗澡的人很有可能因此而触电毙命。而且,引下线处被降阻剂腐蚀后,使用其他需要接地保护的大功率用电器的危险性也会大大增加。由于普通人不具备相关知识,故而,即使因此发生触电事故后,也不会想到事故与降阻剂有关,只会以为用电器陈旧的问题,往往只能自认倒霉。
需要说明的是,如果接地体完好,我们使用一般的大功率用电器还是比较安全的。即使那些大功率用电器发生漏电,电流也不会流经人体导致触电事故。因为人体的电阻比金属接地体要高得多,“金属壳—人体—大地”的这一回路被“金属壳—接地体—大地”的回路给短路了。但如果接地体被腐蚀失去了保护功效,后果就不堪设想了。